生物多样性科普 | 雕鸮
在拯救和保护珍稀濒危物种方面,人工繁育是国际公认的有效举措,并且是科普教育、科学研究、放归自然的重要基础。大熊猫、朱鹮等濒危物种的成功繁育,是中国为世界作出的极具参考价值的范例。2024年初,上海一家动物园完成了对濒危物种雕鸮的人工育雏,在国内为首例。雕鸮宝宝的照片一经公布,便受到广大网友的一致喜爱,亲切地称之为“潦草萌”,今天,就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雕鸮吧。
上海某动物园人工育养的雕鸮雏鸟
雕鸮(学名:Bubo bubo)属鸮形目、鸱鸮科,体长可达70厘米,为鸮类中最大。面盘显著,具有典型的猫头鹰特征;耳羽簇长,类似长耳鸮。虹膜金黄色,眼大而圆,嘴、跗蹠和趾铅灰色并具利钩。额基和眼先密布白色须,端部黑色;眼上方具一大黑斑。通体羽毛黄褐色,有黑色斑点和纵纹;胸部、两胁有黑色纵纹,腹部有细小横斑纹。雌雄同色。羽色和枯木杂草类似,隐藏时可与环境融为一体。
同其他鸮类一样,雕鸮通常远离人群,活动在人迹罕见之地。夜行性,白天多躲藏在密林中栖息,缩颈闭目栖于树上,可维持长时间不动。雕鸮的听觉甚为敏锐,稍有声响,立即伸颈睁眼,谨慎观察四周动静。通常贴地低空飞行,慢而无声。
雕鸮分布在亚欧大陆的广大地区,共有17个亚种。能够适应山地森林、平原、荒野、林缘灌丛、疏林,以及裸露的高山等各类环境。在我国西北及西南高原地区,栖息地的海拔高度可达4千米。雕鸮是名副其实的捕鼠专家,一只成年雕鸮每年可消灭老鼠4000余只,对于控制鼠害起到了重要作用。此外,雕鸮也吃兔、刺猬、狐狸、昆虫、蛙、雉鸡以及其他鸟类,有时甚至会捕食有蹄类动物。
凭借巨大的身躯与锋利的钢爪,雕鸮跻身于鸟类食物链的顶端。浑身长满尖刺的豪猪和苍鹰、游隼等小型猛禽一旦被雕鸮遇上,不小心防范的话也会沦为雕鸮的食物。遇到金雕等大型猛禽,虽没有必胜的把握,雕鸮仍敢与之一战。别看雕鸮捕猎时那么凶狠,对待伴侣还是蛮专情的,雄鸟与雌鸟终年厮守,形影相随,配偶关系会维系一生。
雕鸮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。在世界范围内,雕鸮分布较广、数量较多,暂无生存危机。我们应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。山峦层林尽染,平原蓝绿交融,城乡鸟语花香。这样的自然美景,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,也是人类走向未来的依托。
供 稿 :自然科
责 编:郑皓嵘
审 核:张志磊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